簡單舒適的地圖,清楚標示出周遭的好空間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最近有個主打「建築 / 旅行 / 空間 / 藝文」等資訊的平台正式上架了呢?
點開美感路徑APP,映入眼簾的是比 google 更簡潔的地圖,標示出許多非常有設計感的空間。再往下探索,甚至可以點看各家媒體的介紹,進一步了解設計背景和使用狀況。美感路徑就是這麼一個操作起來簡單、優雅又極富知性的平台。
從「分享」的角度出發 獲得測試者一致好評
美感路徑APP去年底進行了第二階段測試,深獲測試者好評,並在今年年初正式上架。軟體主要包含幾項亮點功能 :
1. 衛星地圖 : 以衛星地圖隨時追蹤使用者定位,並跳出所在地附近的好空間縮圖
2. 連結媒體報導 : 點選感興趣的好空間縮圖,便可以連結到各家媒體報導或此空間經營者的官網,獲取更詳盡的資訊。
3. 空間篩選 : 在搜尋地點時,可以透過app右上角的篩選功能,縮小搜尋的類型。
4. 收藏 / 分享 : 若點選收藏符號,便可以在下次出遊時輕鬆找到過去有興趣的資訊,出遊後亦可以將這些好地方透過社群分享給身邊的人。若碰巧經過收藏的地點附近,app也會自動跳出通知,提醒我們可以去這些地方走走!
5.美感護照 : 使用者可以透過打卡的同時蒐集美感護照的景點,並檢視自己去過哪些普立茲克獎的作品、到訪幾個國家。
6. 成就排行榜:透過蒐集景點,鼓勵大家走遍世界關於美的路徑。
從分享的角度出發,搭配以上以使用者為核心所設計的功能,使美感路徑進入測試後獲得非常大的好評。
美來自生活中的細微感受
品牌創辦人-黃家祥 在25歲時創立了木介空間設計工作室,主要承接室內設計的案子。而後公司發展出了木介生活媒體、無介整合制作所、木好開發工程…..等多個延伸品牌。這幾年開始發想的美感路徑 APP,也終於在今年初正式上架。
被問到如何去看待美,黃家祥坦言「美感」這個詞確實十分抽象,也有各種不同的標準。但他認為美的感受雖然存在主觀性,卻也有一定的均質:「舉例來說,不中聽的話、不好聞的氣味,這些應該沒有人會喜歡。」因此,在自己的木介工作室,他非常注重日常體驗的經營,也嘗試去探索人與人的關係。
對於如何去訓練對美的敏銳度,黃家祥簡單歸納出三個階段 : 從「沒感覺」、到「美.感覺」、再到「美感.覺」。在經營工作室的過程,黃家祥接觸過非常多使用者,發覺台灣的家庭和歐美國家有很大的差異在於 : 我們從小很少自己動手做「佈置」。
「你知道嗎,室內設計師在歐美大概很容易失業,因為他們從小爸媽就帶著漆油漆、選布料、種花種草…….。也因此他們很知道自己想要的空間是甚麼,並有能力動手實現,每個家裡都可以展現不同的樣態。」
但是台灣的使用者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: 我需要怎樣的空間? 什麼樣的風格適合我? 因為我們的家庭教育裡面很少讓我們有親身操作、體會的經驗。這或許就是黃家祥口中的「沒感覺」,被動接受被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成品,而很少認真地去營造生活中的小細節。
意識到這件事後,木介工作室開始經營美感生活網站,希望帶著使用者們去經驗日常中的美好。在消費上,有意識的選擇和空間較搭配的物件;而在生活上,多花一點時間去照顧感受。一點小小的儀式感、花點時間泡泡澡、為朋友砌一壺茶、為家人煮一頓飯……這些簡單的事情都能使身體和心靈上更加富足。從「美.感覺」,到「美感.覺」,就是把美感這件事從一個有意識的作為,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的過程。
混亂的外環境是我們難以否認的現狀
台灣的外環境並不理想,雜亂的招牌、參差的建築風格、隨處停放的機車…….,這些都市的常態都成為我們美感教育的限制。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發展呢?
我們的歷史不長,各種政權統治的時段又非常短,使我們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建築語彙。許多新的建案刻意模仿歐式的風格,但那真的適合台灣嗎? 很難令人認同,我們的建築常常有種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東拼西湊的感覺。
面對這樣艱難的現況,黃家祥認為應從美感教育的向下扎根做起,並慢慢發展出屬於「台灣人」的共同生活模式。他非常肯定台南的老房子,那些有花窗的小平房,為什麼讓大家很喜歡來台南 :「他們似乎表達了某種一致的態度,或共同生活的記憶。」
好空間值得被更好的分享
美感路徑最一開始萌芽來自一個事件 : 有一年黃家祥和高中同學去日本柳川玩。開車在路上,經過一棟非常美的幼稚園,他忍不住拜託朋友讓他下車多看一眼。他回憶自己當時真的非常想要了解這棟建築,卻百般搜尋無果,除了很多資料都是日文外,關於一棟幼稚園建築的報導本來就不多。
回到家鄉屏東,黃家祥也多次遇見類似的狀況 : 「我在家附近發現許多有趣的小店,讓我驚覺其實有很多同業都在努力、試圖教育業主做出改變。面對不理想的現狀,這些作品為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想法,但我們的搜尋網站有時候太過氾濫,大家很難認識到這些好空間。」
於是黃家祥開始分析現代人蒐集旅遊資訊的方式 : 最常用的就是google爬文,但常常太過浮濫。若是使用FB、IG等社群網站,雖然內容有經過版主的篩選,但因為是下滑式網頁,找個資訊也要往下翻很久。並且由於兩個平台都是為社群使用而設計的,沒有分群、分眾的功能,也很少能找到知識性的文章。
「像我們做設計的,常常會有人問我什麼地方值得去,但我總不能叫他在我的FB往前滑到我五年前的發文吧~」黃家祥笑著說。不過...... 如果有個介面能把這些地方都點在地圖上,是不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呢?
美感路徑就是這樣誕生的。
好評之外 美感路徑仍持續優化
被問到美感路徑的下一步,黃家祥和團隊都已有不少想法,正一步步地在實踐。未來團隊也計劃開發Android系統,擴大受眾群,同時加入評分、留言等機制,讓使用者們來分享到過這些地方的經驗。
「我們也想把藝文活動跟展覽資訊放上去」,黃家祥坦言 : 「但現在還有點難度。這是資訊量最高的部分,也最難統整。可一旦成功,它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真正彙集文化、藝術、設計、旅行……等資訊的平台。」
「當我們建立好這個系統,就能幫大家過濾掉很多不那麼值得去的地方。過濾掉這些地方也不是要讓他們直接被淘汰,反而是促使他們變得更好,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。」隨著美感路徑的發展,黃家祥與團隊也積極地在和各家媒體、廠商談合作,接觸過程中受到非常多啟發。雖然行程滿檔,卻也給團隊一股非常正向的力量。
「建築不是給神住的,建築是在為生活創造好的空間環境。」這是黃家祥與團隊一貫的信念。跟隨美感路徑的腳步,讓人不禁開始期待,我們所處的空間環境,能一步步找出屬於台灣人的生活美學 !
Yorumlar